大多数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学发展的看法是,1968 年是老式凯恩斯主义消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发表了美国经济协会主席演讲 。弗里德曼认为,如果政策制定者引发一点通货膨胀,失业率会暂时下降,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因此,失业率最终会回到之前的水平,通货膨胀率仍将保持不变。他给出的理由是,工资谈判者的预期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而调整,他们会将自己的预期纳入谈判中,因此通货膨胀将失去其有益的影响。
我总是惊讶于竟然有人会相信这一点。这个论点本身就等于说预期会随着现实而调整。嗯,是的。但经济学家怎么可能直到 1968 年才知道这一点呢?
谓的创新是宏观经济学思想革命的开端。据说,直到 1968 年,政策制定者都相信通货膨胀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失业率——这一想法通常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权衡”。显然,1968 年之后,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一点。
据称,这又引发了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关于弗里德曼是否正确的大辩论。文章称,随着通货膨胀率似乎越来越高,弗里德曼一方似乎赢得了这场辩论。这是“货币主义”的伟大思想胜利和“凯恩斯主义”的失败。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本科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找到,也经常出现在中央银行的公报中。
512px-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肖像
弗里德曼教育选择基金会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肖像。照片来自 RobertHannah89。CC0 1.0 通过Wikimedia Commons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重要的故事,也让弗里德曼的演讲成为经济学史上的关键时刻。但这听 BC 数据台湾 起来也像是一个不太可能的故事。不仅直到 1968 年才有人想到预期调整,而且当有人提出这一建议时,他们显然否认了这一点。这场大辩论还讨论什么呢?
有一个有趣的结论。弗里德曼提出的论点在 1968 年就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每个人都已经知道了。之前已经有很多声明,其中许多是由著名作家在显眼的地方发表的。此外,弗里德曼自己的声明根本没有大肆宣传;他只是把它说成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论点。但更重要的是,弗里德曼本人已经四次提出过这个论点,其中第一次是在那个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演讲的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