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正在进行激烈的辩论。[2]通过建立专业协会、自己的期刊、定期会议和其他日益专业化的形式,[3]数字人文学科正在呈现出整合为一门几乎独立的学科的基本特征。此外,计算语言学、数字历史或计算考古学等人文学学科的数字化转型子学科也已建立。然而,数字人文在人文学科领域的定位仍然存在争议。在“科学救世主”与“恶意收购” [4]之间的期望范围内,可以发现从欣喜若狂的欢迎到批判性拒绝的各种程度。
[5]发生在一个宏大的“宣传性”叙事的背景下,这种叙事假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内部发生了范式转变,这与从“知识驱动”到“数据驱动”的科学模型 阿富汗电报数据 的转变有关[6] ,因为理论被大量数据处理所取代,因果关系被相关性所取代,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经验主义形式。[7]这种言论的浪潮在人文学科内部引发了关于“理论的终结”和“用数据分析取代解释”的思想,同时还有这样的说法,即人文学科以前以一种非系统性的、“狂想式的”方式前进,现在只能达到可客观化的科学的地位。
因此,有必要对数字人文学科的范围和局限性进行当前的盘点。这并不是在支持者和反对者提出基本论点的“意识形态战场”上,而是着眼于具体的研究实践形式及其结果,这些形式已经在数字人文学科的标签下活跃、扩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