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重要的是文化不是原型或密不透风的隔间

Posted: Thu Feb 20, 2025 10:55 am
by pappu6329
而是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元素的不断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此外,我们也不能忘记,人权一直是、并且仍在继续,人们要与 文化 烙印下的习惯和传统、统治精英和当权派抗争。中国“文化”不能合法地被用作侵犯人权的借口。根据 2005 年 10 月 20 日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第2(1) 条,中国于 2007 年批准了该公约,“只有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例如言论、信息和通信自由,以及个人选择文化表现形式的能力,才能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任何人不得援引本公约的规定侵犯《世界人权宣言》所载或国际法所保障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或限制其范围。”

此外,我们不应忘记,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中,公认的知识领袖是一位中国人:张彭春(Mary Ann Glendon, 《新世界:埃莉诺·罗斯福与世界人权宣言》 (纽约:兰登书屋 2001 年),第 44 页)。张彭春是《世界人权宣言》中社会和经济权利的坚定支持者。他提到了儒家的经济和社会正义思想,并经常引用孟子。

在论坛上,联合国普遍定期审议小组组长克里斯托夫·佩舒就人权的普遍性发表了精彩 韩国 WhatsApp 号码 演讲,他不是基于理论,而是根据自己在该领域的亲身经历。他问道,如果人权是西方价值观,那么如何解释它们推动了非殖民化,又如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渴望保护人权。他从自己的工作中举例:当他探望囚犯时,他们没有告诉他,对他们的保护是西方概念。当他帮助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团聚时,她没有告诉他,家庭保护是西方价值观。当他为人们提供医疗服务时,他们没有告诉他,这是西方概念。佩舒说,在 31 年的实地工作中,他没有遇到任何人说,保护免受酷刑等是西方价值观。他还提到了中国的“和谐社会”概念,他说,和谐社会不需要是一个沉默的社会。“社会就像一个管弦乐队,需要所有乐器,而不仅仅是第一把小提琴。”

发展是首要人权?
人权论坛的许多发言者都提到了发展(理解为一项人权)与其他人权(尤其是政治人权)之间的关系。许多人指出,食物权和住房权可能是最重要的人权,而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是尊重人权的先决条件。例如,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陈士球说,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权才能得到保护,“否则人权就是空谈”。

同样,也有人支持这种观点。如果人类没有食物和住房,而且是文盲,他们就缺乏能力和精力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如果缺乏物质生存条件,就无法享受“自由”人权。然而,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政治参与、言论自由和公开辩论反过来也是在当前极其复杂的财政和经济环境下改善国家政府的先决条件。一群明智的领导人本身就缺乏信息,无法做出经过充分考虑的决定。如果民众充分了解政治和经济形势,如果全国范围内就采取或不采取政治措施进行辩论,那么制定合理政策以防止饥饿和消除贫困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阿马蒂亚·森,《 发展即自由》 (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另见奥利维尔·鲁宾, 《民主与饥荒》 (伦敦:劳特利奇 2011 年))。再次,这样的辩论是以信息和教育的获取为前提的,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这种循环或一方面是“社会”权利,另一方面是“政治”权利的相互依存,是联合国关于所有人权不可分割和相互依存的口号的含义之一。人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另一个众所周知的方面是,发展需要经济投资,而创业需要法律的可预测性、法律的稳定性和财产保护。因此,人权保护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催化剂(请参阅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3 年世界就业发展报告》)。